端午节前,我们连队的知青朋友相约在雅趣茶道,提前过节。使我未想到的是,约定的时间未到,她们都已经齐刷刷地坐在了预定的包房内,她们是:远道而来的沈逢珍、吴娣英、范国燕、唐家萍、冯宝妹、从苏州来的凌仪萍、黄明华、青青芳草和后来的云卷云舒。
来到雅趣茶道,首要的事就是选择一杯自己喜欢的茶。我们一部分知青朋友要了雨前茶,一部分知青朋友点了胎菊枸杞茶。那雨前茶夜承雨露之滋润,昼掇薄雾之环绕,初泡,如雪花入杯,上下飞腾;再泡,鲜嫩甘爽;三泡,尚能尝到若隐若现的果香泥土香。那胎菊枸杞茶黄中带红;红中带花,煞是好看。那雨前茶越喝越清口,那胎菊枸杞茶越喝越甜蜜,喝着热茶,闻着茶香,听着音乐,吃着迷你小粽,看着一张张熟悉的笑脸、愉悦的心情,似乎在提醒我们:后知青生活就该这么过!
知青朋友们谈着、唠着、笑着、吃着,一会儿水果上来了,一会儿点心上来了,一会儿甜羹上来了,一会儿你去选菜肴,一会儿她去拿干果,忙得不亦乐乎。我也给大家带来了惊喜:月月托我把照片带给大家。是四月份到安徽泾县桃花潭的照片,月月做事非常认真,不但把照片印出来了,还塑封好了,她说给大家一个永久的纪念。我把照片带给了云卷云舒、凌仪萍、冯宝妹、唐家萍、吴娣英。还有些照片转交给猪猪、阿辉、王凤琳、朱翠林、鸣珠等。大家拿到照片,相互传着欣赏,都称赞月月处处做有心人。
知青朋友们剥着粽叶,吃着迷你粽,回忆着小时候过端午节的点点滴滴的往事:如何跟着母亲学包粽子?如何洗粽叶?如何包三角粽?如何包肉粽?如何包小脚粽?如何自己做豆沙?宝妹在这方面是行家里手,我不但听她讲如何跟母亲学包粽子,我还吃到了她亲手包的豆沙粽和肉粽。那味道不比南京路上的新亚饭店和福州路上的杏花楼酒家外卖的粽子差!
记忆中,妈妈包的粽子是最好吃的。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每到端午,包粽子是妈妈雷打不动的事。小时候,因我们家兄弟姐妹多,经济条件很差,妈妈总是能省则省,把端午节这顿饭准备得十分丰富。爸爸早早用白酒把雄黄调好,在我们额头上写上一个“王”字,让我们一年中平平安安,并用筷子蘸着雄黄酒让我们吃,我会喝酒就是在家里陪爸爸喝酒学会的。我们家弟妹五个上山下乡后,妈妈依然年年包粽子,那青青的粽叶里,包进了对我们姐弟五个的无限思念。只是包得没以前多了。本地人家,包的多是肉粽,碧绿生青的粽叶,用酱油浸泡过的糯米和猪肉,在妈妈敏捷灵巧的手里,转眼就变成了一只只有棱有角、造型美观的四角粽。当煮粽子的大锅里飘出阵阵浓香的时候,妈妈会一次又一次地加水,那怕是半夜也照常起来加水,生怕粽子煮不透。小时候好吃的食物很少,妈妈亲手包的粽子,那种鲜香软糯的滋味和口感,将使我回味一辈子。
知青朋友相见无话不谈:谈各自家中的事;谈连队的事;谈锡良的近况;谈知青朋友的近况;谈现在农场的情况;谈知青网;谈博友;谈博文;谈上海对知青的政策;谈医保;谈住房——那叫谈得深,谈得细,谈得透,谈得彻底,谈得开心,从中午11:00一直谈到晚上8:30,还没谈好,时间不早了,只能留点遗憾以后再谈了。
文章发表得有点晚了,如果说能够使大家感到愉快的话,我想还是值得的。
评论